童年?
we want a happy childhood
時常會想起自己童年的快樂時光
用沙子堆城堡
茂密的樹林中找蘑菇
下水摸魚找漂亮的石頭
盛夏的夜晚
一邊捉螢火蟲一邊聽“大人們”的老故事
水泥森林的悲哀
A childhood in City
而現在處在鋼筋水泥中的孩子們
作為父母
都在努力為孩子創造好的環境
花園般的小區
名山大川的游覽
瘋狂的游樂場
這些都讓家長們樂此不疲
似乎也讓孩子們生活得更好
而這些好像又不及一只麻雀飛到窗前給孩子的驚喜
多年后的孩子
他們的童年記憶中又會留下什么
雨鞋和雨傘
it‘s raining
7月初的北京被大雨包圍,在雨不大的時候,我撐著傘在雨中漫步,雨點打在傘上發出滴答滴答的聲音,我享受著下雨天的這份安靜。突然有一個高聲呵斥傳來“不是告訴你不要往水里走嗎?”轉眼看一個大約四五歲的小女孩低著頭,默默跟在媽媽的身后。
小孩子都是愛玩水的,踩出的水聲,濺起的水花,留下歡笑才是他們的目的。可是,家長們往往嫌麻煩,在雨里怕弄臟的衣服和鞋自己還要洗涮,或者擔心孩子受涼會生病,往往不會放下自己的心態去理解孩子,甚至也忘了自己兒時尋找快樂的小念頭。只會勤快地告訴孩子不要踩水坑,不要撿樹葉,不要抓泥巴,不要……
記得我小時候有一把紅色的雨傘和雨鞋,雖然一年用到的次數局指可數,雖然雨天路滑不大好走,但在下雨時還是會興奮地打著傘穿著雨鞋出門,專往水坑里走,盡情地踩著水花,看到媽媽左右躲閃怕水濺到身上,笑得就更開心了。
回憶年幼時的我們有很多很多的想法,我曾很羨慕那些用各種各樣樹葉畫的小朋友,不明白他們哪來的想象力能做出如此豐富的“樹葉畫”來。長大以后,見到的各種樹多了,各種造型的樹葉也隨手即來,但再看到樹葉已沒有了作畫的欲望,愿望不能在當時滿足,過后又怎樣彌補得回來呢。看到身邊的父母把自己沒有實現的愿望加在孩子身上,可仔細想想,這些是孩子想要的嗎?也許父母提供的生活很豐富,送的玩具也很精致,但總比不過孩子心里喜歡的那張白紙,孩子可以打開自己的心在上面隨意發揮,不知有多開心。
童年應該是什么樣子
happy happy happy
相比我們的童年,現在孩子的生活豐富多彩,一代比一代優秀,孩子那些原有的天性,都是成人已丟失的美好。也許,我們應該站在孩子的身后,向他們學習單純的快樂,而不是以家長自己的喜好,拉著他們走進成年人的世界,丟了孩子原本的天性。
給孩子一些放松的環境,并非是沒有界線的“放任”,放松更能正視到每個孩子的成長。例如:孩子的天性就是喜歡玩,喜歡表達自己,喜歡和別人去互動,那么戲劇教育就是通過這種契合孩子天性的方式,來鼓勵孩子參與到英文戲劇中。孩子的成長不是一個被教育的過程,更不是被灌輸的過程,而是一個探索自我、認知自我、創造自我的過程,而教育就應該遵循孩子自然發展的規律。
如果雨天,你給了孩子雨靴,讓他去踩水;秋天,帶孩子去樹下,撿各種各樣的樹葉;雪天,你給了孩子手套,讓他們打雪仗堆雪人;今天,你讓孩子認識了英文戲劇,他們就能在戲劇中成為更好的自己……這些來源于孩子天性的玩樂中,何愁他們不會快樂,學不會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