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辦公廳公布《關于進一步明確義務教育階段校外培訓學科類和非學科類范圍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教育部對“雙減政策”貫徹落實的力度與決心顯露無疑。
界限分明,《通知》明確校外培訓學科類范圍
《通知》中明確,根據國家義務教育階段課程設置的規定,在開展校外培訓時,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地理、數學、外語(英語、日語、俄語)、物理、化學、生物按照學科類進行管理。對涉及以上學科國家課程標準規定的學習內容進行的校外培訓,均列入學科類進行管理。
基于義務教育階段“校內減負,校外增負”等教育內卷、培訓結構亂序等情況,教育部對于校外培訓的治理整頓已經是勢在必行,從《雙減政策》到《通知》,對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科范圍進一步明確劃分,既有利于指導各地校外培訓的治理與監督工作,同樣有利于培訓機構根據政策規定考慮未來的發展,是推出還是轉型。
鼓勵藝術教育培訓,滿足學生多元化需求
《通知》中同樣點出在開展校外培訓時,體育(或體育與健康)、藝術(或音樂、美術)學科,以及綜合實踐活動(含信息技術教育、勞動與技術教育)等按照非學科類進行管理。
鼓勵非學科類培訓,一則是為機構轉型提供機遇,點明機構未來發展方向。也是鼓勵學校社會對于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要加大力度,促進學生的素質教育發展,為“2022年全面美育中考”扎實基礎,從根本上推進美育教育的貫徹落實。
更多機遇,校外非學科培訓時代來臨
跟隨時代與社會的發展,對于人才的需求也更加全面多元,僅靠學校教育難以滿足學生的多元化需求,兩會期間“美育政策”就已要求學生需培養獨立思考、實踐、創新能力,促進全面發展,掌握一兩項藝術特長。但不少中小學美育教育仍存在被弱化、不重視的問題,作為學校教育的有益補充,校外非學科培訓時代正式到來。
在藝術教育中,音樂、美術等藝術教育雖可以專注提升學生單項藝術水準,但論完美符合孩子全方面多元化發展的,當屬以戲劇為載體,正式納入美育工程的少兒戲劇表演教育。
少兒戲劇表演課程作為包含音樂、美術、舞蹈等多種藝術形式在內的綜合型教育,可以全面提升學生綜合能力,培養他們的獨立思考、創新能力,開拓眼界,是近年來深受孩子與家長喜愛的熱門之選。
作為教育戲劇領域領跑品牌的表演課堂™,更是以專業的課程設計與師資團隊、嚴謹的管理運營,形成了獨一無二的核心競爭力,成為完美適配國家政策、滿足市場與轉型升級需求的教育品牌。
“雙減政策”的落地實施,緊隨其后的《通知》要求,無一不昭示了國家對于教育改革的決心與堅定。此時是挑戰也是機遇,只要緊跟教育政策,支持“美育教育”的推進實施,響應國家“多元化人才”的號召,不論是學生,還是培訓機構,都將迎來更廣闊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