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7月“雙減政策”頒布以來,各地已經陸續落地實施。近日,北京市教委正式發布《北京市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措施》(以下簡稱《措施》)。就北京在貫徹落實“雙減政策”、有效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強化校內外培訓監管、深化校外培訓機構治理等方面進行探索的基礎上印發的《措施》,成為北京穩步推進“雙減”政策落地的有力途徑。
為學生全面健康成長創造有利環境
《措施》中指出北京要全面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圍繞“治亂、減負、防風險”的工作要求,校內校外雙向發力,穩妥推進,分步實施,確保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長相應精力負擔于2021年底前有效減輕、兩年內成效顯著。
《措施》中指出要有效減輕學校過重作業負擔,利用好課余時間,提升學校課后服務水平,做到校內服務提質增效。提升校內教育服務質量,提高學校育人水平,讓每個學生在校內能夠學得會、學得好、學得足。校外培訓規范有序。堅持從嚴治理,全面規范校外培訓機構,防止無序擴張,嚴查各類違規培訓和侵害群眾利益的行為,為學生全面健康成長創造有利環境。
《措施》根本上是將教育回歸本質,不再以成績、考試為核心,真正做到從孩子身心健康出發,以他們的成長為第一任務,做到為孩子減負、為家長減負、教育公平化,為中小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有力保障與支持。
藝術類培訓管理正式歸屬文化和旅游部門
《措施》文件中包含了共計31條詳細措施,其中明確規定由文化和旅游部門負責文化藝術培訓機構的管理,教育部門負責中小學學科類培訓機構和各類外語培訓機構的管理,體育部門負責體育培訓機構的管理;科技部門負責科普知識培訓機構的管理。
此項措施將藝術培訓劃分為文化和旅游部門負責,大力促進了北京藝術教育行業的快速發展,北京藝術教育不再受“雙減政策”掣肘,為其發展帶來更大的機遇,正式進入發展紅利期。
7月“雙減政策”中強調限制的本就是學科類校外培訓,藝術類教育處于大力鼓勵發展之列。北京的31條“措施”在政策與地域的基礎上,內容更加具體化,也更有針對性,扎實推進“雙減政策”,也為藝術類培訓機構吃下一顆“定心丸”。
前景光明,進入文化藝術類培訓時代
近年來,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升,不僅是孩子的精神發展需求還是未來社會所需人才的渴望,孩子全面發展的需求越發被重視,藝術教育已經得到了家長的廣泛關注。
教育部在去年十月就已明確指出2022年美育教育將正式納入中考,在不斷完善課程和教材體系的基礎上,美育課程以藝術教育為主,主要包括戲劇、影視、音樂、美術等,藝術教育需求的增加為藝術培訓機構的發展提供了新契機的條件。
美育中考的教育風向,“雙減政策”的落地實施,北京將藝術教育管理劃分給文化和旅游部門,無疑是為美育教育提供了最好的發展時間與機遇。其中包括課本劇被正式納入美育工程等,更是證明了教育部提倡鼓勵少兒戲劇表演從藝術的角度為孩子帶來多元綜合的提升,在豐富孩子課余的同時促進他們對于健全人格的塑造。
北京深入推進“雙減”工作,是堅持以教育為中心,將學校教育與校外培訓各歸其位,促進義務教育階段孩子得到優質均衡發展。《措施》意味著北京“雙減”工作更向前推進一步。校外培訓機構此時更應積極響應政策,為孩子建立起立德育人的良好教育環境,為社會培養輸送綜合發展的所需人才,才是機構在這次機遇中的明智之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