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教育部40號文件《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的貫徹落實,中小學生的學科類培訓被全面禁止,為中小學生減負,教培機構轉型已是必行之勢。
禁止教育內卷,將教育回歸本質
此次“雙減”政策從減負出發,重點要求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提高學校課后服務水平,滿足學生多樣化發展需求,提升學校教育質量。同時堅持從嚴治理,全面規范校外培訓行為,嚴禁學科類培訓機構的資本化運作等。將教育回歸本質,解決短視化、功利性問題,為教育服務,助學生減負。
“雙減”文件中點明北京市、上海市、沈陽市、廣州市、成都市、鄭州市、長治市、威海市、南通市為全國試點,教育部要求扎實做好試點探索,確保治理工作穩妥推進。力求將學科類教育還給學校,放假休息時間還給學生,落實“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解決愈發嚴重的教育內卷現狀。
應對挑戰,開拓美育教育市場
“雙減”政策的落地實施,對教培機構是挑戰,也是機遇。教培機構此時更應該準確理解教育政策方針,順應社會發展與需求,調整辦學方向,由過去為成績服務,轉變為教育服務、為學生服務、為社會服務,主動求變,才是破局之路。
文件中的嚴格規范校外培訓,并非全面禁止,在2020年末,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司長俞偉躍就已對校外培訓機構的發展方向提出期待,要做學校教育的有益補充,開展素質類教育培訓。“雙減”文件中也明確鼓勵要開展豐富多彩的科普、文體、藝術、勞動、閱讀、興趣小組及社團活動,多元化提升孩子綜合能力,發展美育教育,促進孩子全面健康成長。
“雙減”時代,教培機構轉型勢在必行
許多教育機構的老板面對無法正常營業的“雙減”政策、高額的經營成本等,早已不堪重負,想要關門轉行轉業。但有部分機敏的教育機構老板,從政策中發現機遇,想要將機構從學科類培訓轉變為藝術培訓機構。不僅可以響應政策發展、豐富培訓內容,也為家長學生日益多樣化的培訓需求提供了更多更好的解決方案。
在教育市場中,主動求變才能贏得先機,但如何轉型卻是需要教育機構慎重考慮的問題。比起互不牽涉的舞蹈、樂器等培訓,從語文、英語等科目延伸出來的閱讀、語言表達、戲劇表演等科目明顯成為學科類教育機構轉型的最優選擇。
少兒戲劇表演課程作為包含音樂、美術、舞蹈等多種藝術形式在內的綜合型教育,近年來深受孩子與家長喜愛的熱門之選,也成為了機構轉型的上佳之選。其中作為教育戲劇領域領跑品牌的表演課堂™,更是完美適配國家政策、滿足市場與轉型升級需求的教育品牌。
表演課堂™為機構與老師學生提供不斷優化升級的教育課程,在堅持專業教育為核心的基礎上,提供六大支持(品牌支持、教學支持、培訓支持、項目支持、運營支持、招生支持)、八大服務(專屬客服一對一、校長能力提升培訓、線上微課堂、運營交流會&教學研討會、運營指導手冊、師資外訓支持、團隊到校招生、下店指導),規范教育戲劇市場,滿足市場需求。同時《表演課堂》作為中國首套少兒戲劇表演(課本劇)社會藝術水平考級標準課程,也為機構提供了更多的增值服務,彰顯機構專業性,有助于機構轉型升級,提升口碑。
曾經在主流之外,只作為錦上添花的藝術教育已經逐步成為教培行業“寵兒”。“雙減”政策僅僅是規范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培訓、推行美育教育的起點,伴隨著社會與教育的發展需要,教培機構越快“轉型”,越可以為機構贏得生存和發展的優勢。針對多元社會,選擇最適宜的藝術教育方向,培養輸送多元化人才,才是教育機構的長久發展之路。